总理座谈会上,这个关键词被多次提及

时间:2024-07-15 来源: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科技创新  情报先行

7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听取对当前经济形势和下一步经济工作的意见建议。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注意到,座谈会上,“创新”这个关键词被多次提到。

李强在座谈会上强调,

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拓展新的增长空间。

要顺应当前技术迭代更快、颠覆性创新更多、跨领域融合更深等新特点,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有针对性地加大政策支持,促进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

要改革不合理的体制机制,更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充分激发出来,把我国规模宏大的各类创新资源组织好、运用好,持续释放巨大创新力量。

同时,李强希望各位企业家坚定信心、专注创新发展,努力把企业做强做优,同时多反映真实情况,多提出务实建议。

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当前,中国一系列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举措让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投资中国的信心倍增、步伐加快。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中国正在通过加快科技创新水平,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科技创新。在深圳,一批颠覆性、前沿性创新成果正在源源不断地孵化落地,转化为生产力。2019年,香港“独角兽”企业思谋科技在深圳设立研发中心和工厂,通过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创新应用,助力传统制造业产线降本、提质、增效。

从论文转化为产品,资金的投入是关键。思谋科技不仅撬动了多家国际金融机构的投资,还成为香港特区政府全资拥有的港投公司的首个投资对象。五年来企业产值每年翻一番,产品服务于空客、卡尔蔡司、特斯拉等近300家头部企业。

像思谋科技一样,截至去年底,18家香港基因“独角兽”企业已有11家落户深圳,涵盖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领域。“香港研发+湾区智造+国际资本+全球市场”的模式,让创新成果如鱼得水、大有所为。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代表,在今年全国两会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无人机之都”,深圳于今年推出全国首部低空经济立法,提出了不少制度创新举措,对低空空域协同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予以规范,其中不少经验正在被国内外复制。

世界无人机大会主席、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会长杨金才称,“2023年,中国民用无人机行业有27.5%的增速。无人机这个产业一元的产值可以辐射带动五元的经济,所以,无人机行业实际上去年辐射带动了7000多亿元的市场。到2030年,在我看来,无人机行业一定会超过5万亿元的市场经济产值。”

人形机器人作为未来产业的代表,正在被培育壮大。今年2月,国产人形机器人Walker S走进汽车工厂流水线,实现全球首例人形机器人与人类协作完成汽车装配及质量检查的作业。未来五年,人形机器人有望实现规模化应用。此外,空天装备、基因技术、细胞治疗、类脑研究等未来产业也都在布局中,未来有望实现爆发式增长。为了让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尽快落地,中国正在用各种创新之举破解工业空间紧缺的难题,深圳给出的办法是“向天借地”“工业上楼”。

专家认为,中国正在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布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个过程需要破除体制机制壁垒,建立更包容和开放的制度环境。

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副主任洪向华表示,“我们要打开政策的空间,为这些新兴产业从一个理念、科技到产业转化的过程减少流程、优化流程,能够快速地投入到生产当中去,这样才能产生实实在在的拉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创新动力、发展活力勃发奔涌

今天的中国,创新动力、发展活力勃发奔涌,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创造。

万米海底,“奋斗者”号完成深潜;大山深处,“中国天眼”巡天观测;碧海之中,国产大型邮轮实现首航;万米高空,国产大飞机C919投入商业运营;浩瀚太空,嫦娥奔月书写人类探月新篇章……一个个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跃升至第12位,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研发人员总量和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居世界首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

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建成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研发体系和工业体系,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表示,党的十八大之后,创新成为新发展理念之首,这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时代价值,这也意味着要通过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来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从而真正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集中力量实现“从0到1”重大突破,解决一批影响和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原始性引领性创新。

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针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先进材料、科研仪器等瓶颈制约加大技术研发,为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提供科技支撑。

十年来,我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科技投入逐年递增——2012年至202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从1.03万亿元增长到3.3万亿元;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由2012年的324.7万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4万人年,稳居世界首位。

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基础前沿研究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载人航天、空间站建设、载人深潜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系列重要成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布局,优化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实施重点领域产学研协同攻关,聚集培养高水平人才和创新团队。创新驱动发展效果凸显,传统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布局建设,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安上新引擎。

以改革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以改革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重要的在于找好重点、焦点和着力点。”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赵艾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把重点、焦点和着力点放在市场、创新、企业家三个方面。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激发市场活力。”赵艾认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然是新一轮深化改革重中之重。

赵艾表示,我们常说“纲举目张”。要“举”好、“举”强继续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个“纲”,去“张”深、“张”实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这个“目”。要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推动各类所有制企业协同发展,聚焦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改革攻坚,打破阻碍市场化配置资源、影响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层障碍,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当然也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赵艾指出,对于政府而言,重要的在于实施营商环境改进提升行动,抓好招商引资领域突出问题整治,提供公平竞争的良好营商环境,特别是法治环境。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平等竞争的法治环境要胜于任何优惠政策。改革与法治,如一鸟两翼,一车两轮。只有法治成为真正的法治,才能从根本上扫清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打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体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激发创新活力。”赵艾说,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创新包括很多内容,重点一是科技创新,二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三是着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激发企业和企业家的活力。” 赵艾说,激发市场活力,离不开企业和企业家的活力,创新的活力同样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企业家和优秀企业家精神。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处理好政府和企业、企业家的关系。因此,激发企业和企业家的活力,对于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是关键的关键。

2013年,我国科学家首次观察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2014年,我国发现甲烷直接转化的办法

2015年,暗物质卫星“悟空”上天

2016年,我国科学家领衔绘制全新人类脑图谱

2017年,“墨子号”实现星地量子通信

2018年,首只体细胞克隆猴诞生

2019年,5G商用牌照正式发放

2020年,北斗导航系统全面建成

2021年,神舟两次成功发射,中国人长期驻守太空

2022年,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下水

2023年,“中国天眼”发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关键证据

2024年,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开启商业首航……

新征程上,以创新为引领,以改革为动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将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境界,也将见证更多这样的精彩时刻。